113年3月24日 觀音菩薩聖誕紀念法會

定惻慧悲觀世音財法無畏觀自在

文/天學

 

       農曆二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的聖誕,講堂提前在國曆三月二十四日舉辦法會,為紀念菩薩大慈大悲無畏行誼,信眾的踴躍亦表彰觀音菩薩廣度有情之恩德。大雄寶殿九點第一支香,由戒定真香、楞嚴咒、觀音讚偈、觀音拜願等此時可目睹到僧信二眾的虔誠;第二支香恭誦《妙法蓮華經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及住持天照法師的開示,就娑婆世間而言;觀音菩薩廣為人知是位備受尊崇的菩薩。午後1點30分開始,諷誦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第四支香晚課《禮佛大懺悔文》接〈蒙山施食〉及延生、往生迴向等。

 

        觀音讚偈中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是指觀世音菩薩,無論眾生在任何的地方向他祈求,即千處、萬處、百千萬處,有多少人正在祈求他,菩薩皆能滿眾生心願,協助有情離苦得樂。「苦海常作渡人舟」在菩薩信仰中最普及的即是觀世音菩薩,形容娑婆世界猶如茫然苦海;眾生處於此岸難以解脫的苦海之中,於是觀音菩薩就像一艘能救度眾生出離苦海的舟船。

 

 

      「觀音」是名詞,亦有多種不同的翻譯。鳩摩羅什三藏翻譯為「觀世音」亦稱舊譯;同稱舊譯的當下還有,竺法護三藏翻譯的「光世音」此光指的是智慧之象徵;到唐玄奘三藏則翻譯為「觀自在」,被稱為新譯。觀音的梵音本發音是「阿黎耶阿縛盧枳多伊濕伐羅」(AryaAvalokite svara),若逐字解釋:「阿黎耶」華言譯「聖」為尊稱之意。「阿縛盧枳多」是「觀照」或「注意」之意,故簡稱為「觀」。「伊濕伐羅」,是堪能之義,梵語名詞意思表示主人、祜主,故又可譯為自在主、自在祜主。從以上的幾個翻譯解釋,把名詞或動詞取自在之義為「聖觀自在」,略稱「觀自在」則更貼切。

 

 

      「觀世音菩薩」這五個字,此「觀」是一種能觀之智慧,「世音」則屬所觀之境界。能觀的智慧加所觀的境界,能觀與所觀的和合即成為觀音信仰的基石。「世」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之意。菩薩可「觀」一切眾生過去世因緣、現在世因緣、未來世因緣,觀此三世之因緣,有能觀的本領即可用所觀方法救度教化當下無量之眾生。

 

      《妙法蓮華經》二十八品,天台宗智者大師分成本、跡二門,將整部經的修學;從初發心,至得菩提緣滿的覺悟,在達到一種「普門」的境界,於此可知「普門品」在法華經中的地位。我們常說觀自在;其實意是在認識了知自己,此即是自在。佛教詮釋的「自在」是指解脫後的「生死自在」不受輪迴、煩惱之苦。此亦為諸佛菩薩摩訶薩所具之功德,故佛亦稱自在人。依《華嚴經》說:菩薩修行至第八不動地以上乃具有四種自在:無分別自在、剎土自在(亦作淨土自在)、智自在(第九善慧地)、業自在(第十法雲地);另說戒自在、神通自在、智自在、慧自在等。

 

 

         所謂「自在」亦可解釋說是一種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之境界。那自在到底在什麼地方呢?又在何處不自在呢?若於聖人階位說自在,相對於凡夫位就不得自在。因為;聖人從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作出發,故聖者得自在,凡夫則不然。佛法講自在,是指一個能擺脫種種煩惱繫縛,心無所著。若說施捨清淨,施捨中一點都不保留,亦可說是一種自在。佛法的目的,在幫助我們如何了生,而後能脫死,故出家人應以一份虔誠清淨心,把所學習佛陀思想理念心得,很誠懇地介紹出來讓有情能開悟得解脫。

 

菩薩的「無畏施」可說是一種精神行為,除強調行資生施或法施,須恆持不變、以無所畏懼的心勇往向前。所謂「無畏施」即色身的維護及法身的培養,此乃無畏施之真諦。善相對於惡而有,瞋恨乃緣於外境和自心煩惱磨擦產生出的不自在,令人憂悲苦惱,此皆為生滅之妄想,故我們學習觀照如何「照見五蘊皆空」。遇逆境時,提醒自己勿落入「地獄」境界;當順境來臨時,亦無需飄飄然的妄非自我,應了知諸法的本質全是眾緣和合而所生,萬法的真實相貌,非心隨境而妄動,才能無掛礙,此乃真正的自在。

    

        釋尊為宇宙真理的體現者,早已成佛證法身,又依百億化身出現娑婆世間教化眾生,好比一輪皎潔的月亮。觀音菩薩神通妙用相好莊嚴,慈能與樂、悲能拔苦此亦非三言兩語能解析清楚。趁此菩薩生日,我們可以對觀音菩薩有更多的認識,之後好親近菩薩修習觀音法門,學習勝解觀音菩薩的慈與悲,依此普門來化導眾生,廣植善根、福慧雙修、同登彼岸。


回上頁
上一則
下一則